幾乎每天都會聽到看到,某某平臺也做直播了,某某直播融到多少資,又獲得某某資本管理的新一輪戰略投資,等等。目前,國內有超200家直播平臺,各大互聯網巨頭無一缺席,這在國內互聯網發展至今仍屬極少見,其中以游戲直播、秀場直播、體育直播最為火爆。在游戲直播中,誕生了斗魚、熊貓、虎牙、全民、龍珠、戰旗;在體育直播中,誕生了諸如直播吧、風云直播、樂視體育、章魚TV等平臺;而在真人秀場直播中,競爭最為殘烈,映客、花椒、一直播、小米、YY LIVE、默默等,這個領域的流量不斷被瓜分。
從數據上來看,截至18年6月,來自CNNIC的數據顯示,接觸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5.25億,占全國網民的65.8%,主要直播類型的日活躍用戶就達3400萬。從數據上來看,截至18年6月,來自CNNIC的數據顯示,接觸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5.25億,占全國網民的65.8%,主要直播類型的日活躍用戶就達3400萬。如在江蘇衛視的《星廚駕到》的最新一期節目中,節目制作方將一些熱門主播的直播融入到比賽中,以直播短時間內的粉絲數增加作為競賽的指標。以電視節目和明星效應作為直播廣告的“噱頭”和“爆點”,吮吸流量。又如在創投圈許多新聞發布會的現場,都能看見幾十位甚至上百位主播高舉自拍桿,占據最黃金的位置進行個性化直播。例如魅族MX6發布會就邀請了23位主播到場直播。在外逛街吃飯,常常看到一些美女帥哥,托著手機或者舉著自拍桿,對著鏡頭嘻哈怒笑,逗人自娛,無所不用其極,已成為一種生活形態,不難知道,這是在直播。禁不住在想,全民直播真的到來了嗎?
直播未來的發展 直播軟件火起來的另外重要原因是網絡帶寬的提高、視頻制作門檻的降低、人人制作內容(UGC)的潮流,這樣的去中心化趨勢也會愈演愈烈,并且伴隨著直播的實時參與行、互動性社交這樣的天生DNA,正在逐漸解決人們在使用軟件的視聽覺和內心的精神和深層次愉悅享受的強烈需求。 人有六感,包括五官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心覺”,從微博、知乎、博客的視覺,到分答、微信語音的聽覺,再到視頻直播(“視覺”+“聽覺”+“心覺”),以及未來的“直播+VR+AR“技術,通過設備的升級(如智能穿戴設備),可以讓人的六感都能完全充分感受到,使體驗做到極致化,去掉一種“擬態現實”(美國政論家李普曼提出“擬態環境”理論,隨著現代社會大眾傳媒越來越發達,人對外界環境的認知在很大程度被媒體的“抽象性現實”理論所左右,與“客觀現實”產生偏移,成為一種“擬態現實”),還原成一種真實,保證客觀化。 1、“直播+”的完全傳播。“直播+”從體育直播、游戲直播、秀場直播,到現在泛娛樂直播、泛生活直播、教育直播、VR直播、社交直播、媒體直播、商業直播,應有盡有,可以看出這個行業的延展度,不免想到,兩年同樣火爆的O2O,給人帶來無限想象,發酵出持久的活力。人的好奇心是無限的,除了這些之外,我們同樣好奇在太空站的航天員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在南極科考站的科學家們的生活是怎樣的,隨著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切會逐漸進入到好奇者的視野。 2、直播是一種社交,社交的本質是“內容”+“關系”+“互動”,人的需求是“舒適”+“成就感”+“刺激”,應加強社交屬性,在觀眾與播主之間、觀眾之間的社交,刺激產生更多內容,增加相互之間的互動,形成社交關系,滿足人的這三個社交需求。 3、刺激內容產生的同時,也要加強內容監管,提高內容質量。當下,大多的直播平臺的網紅、明星內容會被推薦靠前,觀眾也多,明星效應明顯,但是,也應該讓優質內容流動起來,如曾經也經常看到某直播平臺的現場歌曲被傳播分享到微博、QQ空間,點擊量頗高。 4、直播打賞屬于觀眾自由付費,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打賞與否。但是當真的全民直播,或者我們直播的時候,我們把我們的生活記錄展現給別人看的時候,或者某些重要的賽事媒體新聞、在線教育直播,我們其實可能希望這樣的直播是付費的,收費引入的是高端玩家和目的性更強的用戶人群,在這點上,內容的價值性顯得更加重要。對播主而言,表征用戶對自己的認可和慎重態度,對用戶而言,則是忠誠、好奇和追捧。 5、領先的直播平臺和擁有高質量粉絲群的網紅主播具有承載主流廣告投放和引導實物電商的巨大潛力。在未來直播平臺的商業模式中,廣告和實物電商將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來自虛擬禮物的收入占比會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6、直播推薦機制,除去信息噪聲,內容定位精準。給每個直播定義標簽和關鍵字,如同微博和社區,用戶可以在初次使用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和標簽,根據標簽、關鍵字個性化推薦直播,推薦的內容盡量是用戶感興趣的元素,和用戶需求個性化對應匹配,從而也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有利于用戶發掘優質內容。
萬動力(www.lu123123.com),專業的logo免費設計在線生成網站,全自動智能化logo設計,商標設計,logo在線生成!
歡迎使用萬動力制作屬于您公司自己的logo,不僅專業而且經濟實惠,全方位滿足您公司品牌化、視覺化的需求。